“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
西晋的《
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8]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
天干地支,根据
干支历,按
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
重午”,而午日又为“
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
端阳”。
[3] [8-10]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
龙舟节、重午节、
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
艾节、五月节、
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
女儿节、午日节、
地腊节、正阳节、
龙日节、
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
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11]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
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3] 重午节
上古
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
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12-13]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南方
吴越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
[5-7] ,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5-7] [14-16] 当五汛
在上海上海部分农村,靠
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
奉贤、
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3] [17]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
大火”(
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15] [18-20] 浴兰节
端午时值
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
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3] [21]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称为‘
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
佳节的意思。
[22-23]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
菖蒲、
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
菖蒲节”、“
艾节”。
[3]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24] 女儿节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五月
女儿节,系
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
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3] 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
五腊,正月一日
天腊,五月五日
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
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
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25-26]
历史渊源
源流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
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10] [27-31]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
粽子和
竞渡,都与龙相关。据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
[6] ,他们不仅有“
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
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易纬通卦验补遗》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
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
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路史》:“天皇氏骧首、鳞身”。《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
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14] [19] [32-35]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7] 。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5] [7]
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
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
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
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
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
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
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
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
[1] [31] [36-37]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
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
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
乾卦第五爻“
飞龙在天”。在《
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
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
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36-39] 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9] [31] [37-41]
考证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
吴越民族。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之习,盛行于
吴国、
越国、
楚国。
[5-7] 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再传到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福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928年至935年),闽王
王延钧倡导“龙舟竞渡”
[42-43] 。广州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后主
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
[44] 。广西桂林的龙舟活动,史载最早见于唐朝,民间约定为逢戊年大划龙舟,形成“十年一大划,五年一小划,每年自由划”的习俗延续至今。
[45]
相关诸说
人物纪念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
吴均的神话小说《
续齐谐记》及
宗檩的《
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46-48] 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
越王勾践、
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
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
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
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有五月五日纪念伍子胥说法(《曹娥碑》),也有纪念晋地介子推说法(《
琴操》)。当历史长河流入
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
会稽典录》中,又附以了五月五日纪念曹娥。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
据《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
丹阳(今湖北宜昌
秭归)人,是
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
芈”,并不姓“屈”。
[49]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
离骚》、《
天问》、《
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
怀沙》之后,抱石投
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
爱国主义乐章。
[50]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51]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
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
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
风俗通》(
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
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
阖闾死后,其子
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
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0]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
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
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50]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
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
介子推。
[52] 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
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
[46]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的《
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由于《屈原列传》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如胡适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
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多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
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53-5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
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
续齐谐记》。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
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
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
伍子胥、
介子推,或者
曹娥、
陈临、
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46